
“只剩下最后500份订单了!” “3、2、1,连线!”近日,某直播平台上,某美妆主播推销一款“限量版”粉底液,评论区出现“已领取”、“请补充”等信息,营造抢购氛围。然而,《法治日报》记者第二天发现,该已宣告“售罄”的产品仍在销售,且库存充足。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案例。记者调查发现,目前不少商家、主播通过删除销售、联系方式、在线号码等数据,刻意制造“热销”假象,形成完整的灰色产业链。后台库存被改变以制造幻觉。 10月12日晚中午8点,某直播平台的美容直播间内,主播身穿亮色西服,手持粉底液走到镜头前。显示的在线人数直播间不断在“2万”和“3万”之间跳跃。他突然提高了声音:“家人!这个持续12小时不崩塌的基础只有2000单位!”一时间,评论区充斥着“收到了”“能不能便宜点吗”之类的留言,偶尔还有“上次买的,很好用”“主播推荐”之类的评论。一边查看后台订单,主播提醒道:“还剩下500个左右订单!还没下单的赶紧抓紧吧,原价299元住的时候退,现在只要159元!”他还用手机显示库存数据。 “你看,居然还有500单,请赶紧下单吧!”几分钟后,主播宣布该产品“已售出”,并推荐下一款产品。目前,记者证实该产品确实已不再销售。然而,第二天,r记者发现,这款号称“库存紧张”的粉底液仍在直播间正常销售,库存充足,价格没有变化。刚刚从北京某大学毕业的赵鑫(化名),曾在直播基地实习,参与过直播服装团队的工作。他透露,每次直播前,实习生们都会分工协作:有的负责产品上架,有的负责留言互动,还有的操作“小号”营造气氛。 “我主要负责整理后台库存,当主播说‘只剩下100单’时,我就把库存从1000单、500单改成100单;当主播喊‘几秒就空了,我就直接改成0。如果有必要,我就改成补货的假象。’”赵鑫说道。他注意到一些普通消费者往往有从众心理。 “当他们看到产品快卖完了,很多人下单时,他们就会跟风。如果你只是说你卖了几单,没有人会关注。”据他回忆,一位主播曾表示,一件衣服“卖600单”,但实际卖出的只有30单左右,其余都是虚拟订单。 “除了服装之外,美妆、化妆品、快速消费品等品类的数据造假可能更为严重。”赵鑫发现,在一些刷群里,直播间的刷单价格都明码标价,从几元到十几元不等。他告诉记者,直播间的联系人、点赞、在线人数等数据都可以手动操作,但他并没有直接参与这个环节,无法控制具体操作。理解有限。 “数据焦虑”成为欺诈驱动因素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直播电商行业的“数据焦虑”是不当销售现象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。直播商家李先生告诉记者,平台的推荐机制非常依赖“流量数据”和“销售数据”。直播间的在线人数和互动率(评论、点赞、礼物等)直接影响平台流量的分布。 “如果直播间达到一定人数,转化率好,平台推荐点,真实观看人数自然会增加。”李先生说道。这种焦虑也蔓延到了一些商家和主播的合作上。一家珠宝行业的负责人张女士表示,选择主机时,他首先查看的是“历史销售数据”。 “如果主播每个flabas能卖出5000件商品,坑费(指商家在电商直播中要缴纳的商品上架费)直播主播获得在直播间展示和推广产品的资格)自然会很高; “如果主播只能卖1000件,费用就会低一些。”李先生告诉记者,为了增加人气,他在去年节日期间连续三天购买定制套餐,每天投入数千元。最终,直播间在线人数从2000人增加到12万人,坑费也从每场5万元增加到8万元。电商平台也有 类似的问题。某电商平台上的服装商家透露,iphe每月委托一家刷单公司“优化数据”,主要是刷“浏览量”和“追加购买量”。 “比如,一件衣服的日浏览量从50次增加到500次,追加购买次数从10次增加到80次,平台会将其认定为‘潜在产品’。”ct' 并给予更多曝光。当真正的买家看到‘很多人想看’的时候,就更容易下单了。”“没有频繁下单,就不会是‘爆款’。”零食商家李女士公开表示,平台对快消品的推荐逻辑是“销量越高,曝光度越高。”他以一盒坚果礼盒为例,上架后,他以每单4元的价格下单了5000单, 其中包括2万元。 “刷完后,平台提供‘新品推荐’,实际销量很快就达到了每天300单,半个月就收回了钱。”灰色产业链明确标价。前述业内人士指出,一些直播电商制作的虚假数据是由完整的产业链形成的,涵盖“互动”、“销量”、“数据” 和其他链接。记者调查发现,在“联系方式”链接中,布鲁斯h公司或相关软件可提供定制服务。某刷单公司提供的报价显示:“基础互动套餐”(随机评论、点赞)30元/小时(至少5000条评论或点赞); “定制互动套餐”(定义为评论内容、模拟真实用户问题)150元/小时。 “我们会根据直播内容设计评论。比如卖口红的时候,我们会发布‘这个颜色看起来是白色吗?’”以及“耐力怎么样?”;卖衣服的时候,我们会写“如果我身高160厘米,我应该穿什么尺码?”还有“这是药丸吗?”让互动更加真实。”这家刷牙公司的客服人员说道。 此外,还有相关软件出售,可以自动发布多组评论和互动语言。这类软件需要按月付费,价格从9.9元到几十元不等。 “卷卷刷”有两种:一种是“空订单”“r刷”,刷单公司使用oneg虚拟账户下单,不支付价格,并在直播后压制订单,制造“高销量”的假象;另一种是“实刷支付”,代理机构以真实的支付方式放置刷单,商户通过社交账户退回货款。这种方式成本较高,但避免了订单取消的风险。例如, 易边公司显示:某电商平台“真物流刷单”(即有真实发货单号表达、无实物商品)每单3元至5元,“空包刷单”(无实物商品、假物流)每单1.5元至2元;如果平台审核严格的话,每单价格可以达到8元到10元。除了委托代刷 也有一些商家“直接自己行动”。一位工艺品店老板告诉记者据称,他会要求员工或朋友使用“内部优惠券”下订单。 “比如一个座位原价999元,我设置了500元的‘内部优惠券’,员工用优惠券下单,支付499元,然后我将499元转回给员工。这相当于没花钱,却多了一个‘销量’,无形中增加了曝光度。” “数据”伪造更加隐蔽。某刷单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直播间“一人在线观看一小时”收费0.5元,“观看直播”记录1000条记录收费20元。为了避免被平台检测到,刷单公司可以控制互动频率,比如每10分钟发一条评论、每十秒点击一次之类的。